期刊封面

首届京华乳腺癌论坛:打造乳腺癌学术交流的全
第三环节的主持嘉宾包括宋国红教授、周冬仙教授、袁?教授和王晓稼教授。
9月4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京华乳腺癌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盛大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担任名誉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赵卫红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任大会主席,并特邀了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张鹊副理事长为致辞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乳腺癌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聚首,围绕科研前沿、精准诊疗、新药论坛和多学科交流四大主题,通过主题报告、病例分享、热点问题讨论等形式,论道京华,传递最新观念,碰撞最新思想。
最后,聂建云教授主持病例分享环节,欧开萍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乳腺癌病例。其后在北京医院华彬教授主持下,孙冰教授、廖瑜倩教授、李倩教授、陈怡萌教授就该病例的后续治疗选择和疗效预测标志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赵卫红教授和樊英教授介绍道,京华论坛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一个荟萃乳腺癌领域基础、临床和转化研究专家讨论交流学习的平台,非常感谢全国同道的热情参与和学会的大力支持,也希望专家们给予论坛持续的鼎力支持。
其后,龚畅教授带来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分子残留病变(MRD)检测内容。MRD检测已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实体肿瘤,可用于肿瘤全病程,具有预后评估、疗效检测、复发监测等临床价值。
本环节的名家论道由李曼教授主持,马杰教授、胡泓教授、吕雅蕾教授和李慧慧教授参加讨论,为乳腺癌更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支招。
本环节聚焦于乳腺癌治疗的新型药物,先是由王佳玉教授介绍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进展。ADC药物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HER2+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CDK4/6抑制剂经治的HR+晚期乳腺癌和转移性TNBC治疗等方面,并介绍了诸多上市和研发中的新药。
名家论道环节中,王树森教授引导方仪教授、梁旭教授、关印教授和姜晗?教授就类器官、MRD和医疗AI进行讨论和阐述,分享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思考、在科研上遇到的挑战和支持、及对未来的展望。
张鹊副理事长致辞祝贺论坛顺利召开,感谢诸多专家教授的莅临,并鼓励与会者借当前肿瘤研究的利好政策的春风积极开展创新研究。
新药论坛:持续提升乳腺癌患者预后
钱海利教授以“类器官在乳腺癌精准医疗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作为学术内容开篇。他指出类器官以建模成功率高、药筛通量高、周期短、性价比高而独具优势,并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和专家认可。
本文源自中国经济网
该部分的主持嘉宾包括欧阳取长教授、刘梅教授、李青教授、史艳侠教授、聂建云教授和华彬教授。
多学科交流:多角度碰撞诊疗新思路
第二环节的主持嘉宾包括马飞教授、张频教授、王靖教授和李曼教授。
江一舟教授聚焦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带来了“TNBC精准诊疗进展”的主题报告。江一舟教授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新性提出的TNBC“复旦分型”,据此建立的精准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难治性TNBC的预后,未来基于代谢组学、影像组学的发展,复旦分型将进一步优化拓展,推进TNBC的精准治疗。
王杰军教授则介绍了医疗人工智能(AI)的演进。医疗AI应用已渗入医疗的方方面面,在辅助诊疗、分级诊疗、医保协同、医院管理和临床试验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碳基生命体系正在向数基生命体系转变,未来医疗AI将在医疗领域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帮助医生解放双手。
名家论道环节中,史艳侠教授和刘莉萍教授、罗扬教授、王昕教授、刘芳教授从肿瘤内科、乳腺外科、放疗科的多角度就乳腺癌的诊疗交流看法。
赵卫红教授表示,当今乳腺癌防治的手段和理念日新月异,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更新诊治思路,国内外众多乳腺癌相关的学术会议每年精彩纷呈,相关话题仍然讨论不完。希望京华乳腺癌论坛能够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乳腺癌领域学术交流的一张名片,为乳腺癌界的各位同仁们提供每年都会期待的一个有价值和收获的学术论坛,促进中国乳腺癌领域医生学者的交流和助力国家乳腺癌防治事业的进步。
杨谨教授以PAM通路抑制剂及其在HR+/HER2-乳腺癌中的应用为重点,介绍了信号通路药物的研发进展,并强调,针对PIK3CA高突变的外显子7、9和20的检测可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文章来源:《学术论坛》 网址: http://www.xsltbjb.cn/zonghexinwen/2022/0914/630.html